讯息:呈现民俗文化中的美与智慧——读《吉祥谱》有感

来源:河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2-24 11:50:52

□陈 亮


【资料图】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古人充满智慧地将祈福愿望表现为传统吉祥图案,隐藏于画稿、瓷器、玉器、木雕、砖雕、刺绣上,融入日常生活。这些传统吉祥图案起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现象。由文化学者李宏震、徐洁佳撰写的《吉祥谱》(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梳理了传统吉祥图案的产生背景、应用场景和使用习惯等,诠释其背后的寓意和内涵,呈现古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审美。

作者甄选了100幅民国时期刊出的明清传统吉祥图案,按照寓意进行分类,分为福(32幅)、禄(32幅)、寿(18幅)、喜(18幅)四部分,并给每幅吉祥图案配上切合题意的诗文和解读,从新的角度帮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古人的诗词内涵和生活美学造诣。

“福”是中国古老、吉祥的文字。在“福”这一部分,第一个图案说到仙壶集庆。仙壶也叫方壶、蓬壶,方壶形花瓶里插有松枝、梅花和水仙,花瓶周围衬以灵芝与萝卜,其中萝卜是点睛之笔。萝卜古名“莱菔”,正好音同“来福”。古人用这些吉祥之物,为冬季增添生机,恭贺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作者列举了宋代诗人陆佃的诗句“手持宸翰春罗馥,身入仙壶昼景舒”来说明图案的吉祥之意。

万事如意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祝福语。宋代杨无咎在《迎春乐》中这样说:“看明年,事事都如意。迎福禄,俱来至。”通常古人会用一盆万年青、两三株灵芝来表示万事顺心如意。古人认为万年青象征着万年长青,同时取“万”字代表万事之意,灵芝外形和如意相似,所以灵芝又带有如意之意。

除了人们比较熟悉的图案,作者还提到一些不常见但很有趣的吉祥图案。比如弯弯顺,其谐音是万万顺,画面中两只大虾弯曲相对,寓意能屈能伸,万事顺心。作者以诗人杜甫的诗句“洗眼看轻薄,虚怀任屈伸”,来体现文人如虾一样能屈能伸的精神。文人雅士爱画虾,有时也是取“玉龙戏水,节节高,弯弯顺”的寓意,希望事事顺心。

“禄”有双重含义,一指福气,二指官位财运,多以后者为重。代表“禄”的图案通常离不开官场,如平升三级,花瓶内插有三支戟,花瓶旁另有一支笙。“瓶”字音同“平”,“笙”字音同“升”,“戟”字谐音“级”,三支戟代表“三级”,由此构成平升三级,寓意官运亨通,仕途顺遂。这种图案常见于瓷器、木雕等。

清朝李渔在《笠翁对韵》中写道:“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一品当朝”以绘画来表达,是一只仙鹤立于潮水拍岸的岩石上,头朝向太阳,意指官居一品、位高权重。因仙鹤自古被称为品性高洁的“一品鸟”,明清的一品文官官服补子上绣的就是仙鹤,“潮”同“朝”,仙鹤的头朝向太阳意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

古时文人主要的升官途径就是参加科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考第一名是每位考生的极致梦想,所以“连中三元”也就成了对读书人最好的祝福,古人选择荔枝、桂圆和核桃作为对应的吉祥图案。

长寿是世人的梦想,所以古人关于长寿的祝福词和吉祥图案很多。常见的长寿代表物有龟鹤、松柏、奇石、南天竹、长生果(花生)等。

古人在祝贺寿辰时,多以“海屋添筹”为祝颂词,其典故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传说蓬莱仙岛上有三位仙人比谁更长寿,其中一位仙人说,为了记住自己的年龄,每次看到沧海变为桑田,就会添加一个筹码,如今用来堆放筹码的屋子已经有十间了。后来由这个典故又洐生出另外一个版本:“海中有一楼,内贮世间每人寿数,用筹插在瓶中,如令仙鹤衔一筹入瓶中,可增添百年寿命。”因此,海屋添筹图案中仙气缭绕的殿宇和衔着筹码的仙鹤必不可少。

群仙祝寿的传统吉祥图案,则是一方寿石旁围绕着几株水仙和南天竹。以水仙代指群仙,以“竹”谐音“祝”,加上寿石的“寿”,一起构成热闹喜庆、福寿安康的画面。

“喜”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表示人听到鼓声而高兴,本义为欢喜、快乐,用作动词则表示喜爱、爱好。“喜”是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吉祥图案更为丰富。

龙凤呈祥图案,本意象征天下太平、喜庆祥瑞,民间则多用于对新婚夫妇的祝福。龙凤呈祥来源于《列仙全传》中记载的“萧史弄玉”的民间传说,象征婚姻幸福美满、夫妇琴瑟和鸣。

欧阳修在《和较艺将毕》中写道:“拂面蜘蛛占喜事,入帘蝴蝶报家人。”传统吉祥图案以一只硕大的蜘蛛从大网中垂丝而下意指“喜从天降”,是因为古人将蜘蛛称为“喜蛛”或“喜母”,是吉祥的征兆。此外,还有麒麟送子、早生贵子、夫荣妻贵、同偕到老的图案,无不体现出喜庆氛围和吉祥之意。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吉祥图案依然活跃在生活里,成为我们不可割舍的文化基因。历史岁月的传承,融入血脉的记忆,会让我们重拾它们背后的故事,传递亘古不变的心愿。

关键词: 一品当朝 龙凤呈祥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尔街汽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4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