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新发展阶段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金卡生活》杂志 发布时间:2023-04-17 15:51:56

作者| 高青 张国亮 陈晓辉 韩东泽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临汾市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 杨琪


(资料图)

编者按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依托,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不仅可以丰富农村支付结算手段,还可以促进城乡居民支付体系均衡发展。本文结合新发展阶段山西省临汾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实际,开展调研深入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1

临汾市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账户渗透率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临汾市农村地区已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977.8万户。人均拥有2.87个银行账户,同比上升2.66%。临汾市农村地区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达839.84万张,人均持卡量为2.46张,同比上升3.36%。

支付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末,临汾市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达100%;平均每万人拥有1.85个银行网点,与上年基本持平;全辖共有ATM机2745台,POS机具2.38万台;建成3713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已经初步构建起了遍布城乡、纵横交错的农村服务网络,实现了“村村通”金融服务,拓宽了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降低农村偏远地区人民群众享受金融服务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截至2022年末,临汾市农村地区助农取款服务点共办理各项支付业务(含取现、汇款、代付等)85.98万笔,金额3.34亿元,业务运行较为平稳。

移动支付得到显著发展。2022年度,临汾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网上支付业务1.37亿笔,金额1.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和41.38%;移动支付业务2.85亿笔,金额0.9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6.43%;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农村地区网上支付业务516.3万笔,同比减少24.35%;移动支付业务1231.47万笔,同比减少36.9%。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业务量有所下降。

2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部署,将为农村支付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村居民的支付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需要加大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临汾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临汾中支”)近年来致力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加大力度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农村支付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在优化银行网点布局、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站)点、创新支付工具应用、开展支付知识宣传等方面,临汾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主要涉农机构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农村支付环境更加便捷高效,但城乡之间仍存在差距。临汾市辖地区的各类支付手段已相当完善,个别山区县域、偏远乡镇地区的新型支付工具推广应用还需加强,特别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需要在日常的终端机具、经营场所和现金消毒方面投入更多资金。

二是农村支付服务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应实现平衡。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移动支付工具不断迭代升级,为市场经济注入支付“活水”,为市场主体带来极大便利。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偏远地区的支付服务市场应用场景、特色产品较少,居民享有的金融服务资源有限。县域乡镇大多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全国性商业银行拓展农村市场源动力有待提升,农村支付服务供给与农村发展需求有待平衡。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产业逐渐呈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催生一批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线上直播带货、网店经营模式。可见,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农村地区对各类支付服务的需求,因此,农村地区略显单调的支付手段、不够充分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经济多样化的发展现状难以匹配。

三是支付服务适老化需引起重视。据山西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临汾市现有常住人口397.6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者占18.08%,65岁以上者者占12.17%。社会老龄化程度在加深,随着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展开数字化转型,将部分金融服务从线下转向线上,金融智能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体验的同时,老年群体较难充分享受线上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

3

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建议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任重道远,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深入调研,引导各涉农机构主动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更好地适应农村地区新的支付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三农”支付服务的获得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金融力量。

一是健全制度机制,持续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根据农村发展新实际,参照《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减免税费、政府补贴等政策优势激发涉农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具备承办助农取款服务资格的银行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的建设,拓展服务站(点)功能,进一步优化支付市场结构,提高非现金工具在农村地区的使用,提升农村居民支付服务体验感。

二是坚守自身定位,深入调研精准发力。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涉农金融机构应该“唱主角”,特别是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应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抛弃规模扩张的发展导向和思维定式,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健全市场、组织、产品,加大配置相应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依托基层网点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开发与当地特色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村全面发展生产、生活和生态。同时,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生产经营主体的数字化认知,对投融资需求的真实性进行准确识别,对信用资金的流向进行动态监测,解决好农村市场主体融资问题。

三是优化金融网点布局,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在保证经济效益前提下,合理调整现有网点布局,适当增加农村营业网点,增设ATM机、智慧机等设备终端,加大新型移动支付工具推广,为农民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结合各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找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新型服务模式,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其一,以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整合支付体系资源,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引导各金融机构精细匹配不同群体需求,创新推出各类信贷产品、支付产品,建立以服务“三农”为主体金融生态圈。

其二,积极与政府部门、涉农企业沟通,以“整村授信”体系为依托,以“全面授信”体系为平台,打破农户信息“数据孤岛”,推进大数据在部门间互联互通和公共数据源的整合,破解因征信“空白”造成的信贷难题。

其三,以农村金融服务(站)点为依托,推动“支付+特色产业+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以支付为桥梁,连接各类线上及线下商城,并借助银行机构自有电商平台,将资金引进来,把产品带出去,切实发挥支付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是聚焦老年客群,消除支付数字壁垒。聚焦老年人“不会用、不便用、不敢用”等现象,实行专人“一对一”接待老年客群,提供进门引导、业务讲解、优先办理等全方位适老化金融服务。各机构网点要为老年群体配备老花镜、放大镜、轮椅等基础服务设施。同时,鼓励和引导各银行机构积极开展手机App适老化改造,如增加方言版、老年版等功能,提升移动支付产品的易用性,同时加大移动支付宣传力度,为老年客群面对面、手把手地讲述各项金融知识和操作方式,让老年人更加深入了解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安全性和优惠性,消除对新型移动支付工具的“畏难心理”,跨越“数字鸿沟”。

关键词: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尔街汽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4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